微城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科研领域 > 微城市

  微城市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10分钟步行范围内,满足居住、教育、医疗、工作、购物和生活休闲等一站式生活需求。同时,它拥有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系统,可以实现信息流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城市内部功能的融合。

  微城市以功能复合、空间集约的方式均衡发展,并通过高效便捷的绿色出行系统联系,将城市中各功能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使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在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来解决城市人口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和品质。

  微城市的主要内涵包括

  1、需求式移动模式

  微城市借助移动终端实现交通信息共享。

  

 

  2、需求式工作空间

  在微城市中,建筑都遵循开放的管理模式,各种设施均以公共空间的形式存在,对城市开放服务,并通过步行系统设施、开敞空间顶棚、公共屋顶平台等联系在一起,使其体现出“室外空间室内化,室内空间室外化”的城市形态,使建筑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

  3、需求式生活空间

  在微城市的发展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体验,要保证适度高密下的舒适宜居性。要仔细研究目标受众在空间感受、尺度、流线、家庭成员构成等方面的生活需求,进而针对各空间细节,整体提高空间利用率,全面提升人们的家居品质。

  4、需求式城市食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产品的非食用用途的增加(如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成为悬在世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食品安全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市民可以随时通过食品回溯系统查到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详细信息。使得食品生产公开透明,有效监督企业提升食品卫生的质量。

  未来,微城市区域,可发展垂直农业,按需进行规划,实现食品的集约化的配备和供应。减少运输,绿色安全,节约用地,按照需要来定制食品。

  5、弹性能源

  利用微电网和当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创造灵活、适应性强、高效的能源网络。微电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可控的分布式电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电能的小型系统。

  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

  

 

  6、生态环境

  微城市内将建立一套广泛且高可达性的公共绿色开放空间,场地内由建筑、公园、绿地街道通过高度尊重环境的方式组成。

  深入分析场地原生地理环境,以柔和的手法谨慎对待自然地形,依山势地形布局建筑,没有大规模的挖填平整来开发用地,保留大部分生产性农业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景观整合在一起。

  7、产城融合

  只搞产业,缺乏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难以留住人,最终形成“鬼城”;而过度开发,缺乏产业支撑,也将形成鬼城的另一种形式“睡城”,即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和娱乐设施,只是提供市民居住。而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最重要的是产城融合。

  微城市要产城融合,在强调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点的同时,应在工作场地与居住地设置便利的交通,既解决产业集聚,又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平衡”。

  8、智慧大厦

  智慧大厦是微城市的核心,是微城市的城市商务、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的综合体。

  


 

 

  2014年初,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初步确定在聚龙湖周边进行“微城市”试点,多次前来调研、考察,最终选择盐城金融城先行先试,以金融为主题,着力建设微城市综合体,树立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标杆。

Copyright © Brimrose Corporation of National Smart City Joint Lab 版权所有复制必究

主办单位: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北京三里河9号 邮编:100044